母乳喂養與兒童生長發育
現在小編想問你一個問題:你覺得肥胖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有多大?
兒童肥胖不僅影響其現階段的生活、學習和健康,也是培養成年疾病的溫床,埋下成年高血壓、心臟病、動脈硬化、腫瘤、糖尿病等疾病的禍根。可以說這是個嚴重的健康問題,更是社會問題。
研究顯示,2006年全國11個城市3-6歲兒童肥胖發生率為8%,超重發生率為15%,與發達國家水平相近。而在廣州,從2006年到2011年,兒童肥胖的發生率足足翻了5倍,但因肥胖前來就診的學齡前兒童卻幾乎沒有。很多父母是在孩子上學后才意識到其肥胖的嚴重性,但此時要減肥難度很大。因為上學后兒童肥胖形成時間長,孩子的不良飲食習慣很難改變,學習負擔重導致靜坐時間多、運動時間少,選擇這個時段治療肥胖并不理想。而嬰兒時期因為很難把握孩子今后的生長發育和飲食習慣,要干預肥胖也言之過早。
合適的干預時機是3-6歲。孩子上了幼兒園后,飲食可以集體管理,運動可以統一安排,功課負擔不重,對老師依從性高,再加上父母的密切配合,很容易培養孩子健康的飲食習慣。只要這時打好基礎,孩子將來發生肥胖的幾率就會大大減少。
所以3-6歲是兒童單純性肥胖早期干預的較佳時期,父母和幼兒園應該齊心協力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模式,從而讓肥胖止步。
學前兒童的飲食行為和飲食習慣不僅影響其生長發育,而且與成年后的健康及多種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。有資料顯示:家長的營養和喂養知識是影響學前兒童營養與飲食狀況的主要因素。臨床實踐發現,隨著經濟的發展,物質供應的豐富,學前兒童的飲食狀況卻不容樂觀,城市四個月內的母乳喂養率始終難以達標,很多家長缺乏科學的喂養理念與行為、不了解孩子的飲食規律、為孩子的“偏食”、“厭食”而焦慮。
母乳喂養一直是WHO倡導的嬰兒期較佳喂養方式。有研究顯示,嬰兒純母乳喂養比混合喂養及人工喂養具有明顯的優越性,有利于促進嬰兒的生長發育。母乳喂養在我國曾經較為普遍,但20世紀70年代以來,我國也和發達國家一樣,隨著代乳品的不斷涌現以及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、工作壓力增大等因素,育齡女性產后哺乳率呈下降趨勢。因此,保護、促進和支持母乳喂養,提高母乳喂養率成為兒童發展規劃的目標之一。